我们经常读到有关英国中小学校汉语学习人数增加的报道,这些不断增加的数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真实故事呢?听伦敦UCL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杜可歆(Katharine Carruthers)向你一一道来。

每年八月,总有媒体记者撰文称根据高级证书考试/高级证书辅助考试(A/AS)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报考数据显示,学校汉语教学人数出现激增。去年,资格认证联合委员会指出,汉语是GCSE“其他现代外语”中第二受欢迎的科目,是A级证书中最受欢迎的科目(法语、德语、爱尔兰语、西班牙语或威尔士语以外的任何现代外语都被划分为“其他”)。

该数据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我认为,这些数据直指全球化。从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课程)看,它反映了从中国来到英国就读大学预科班(主要集中在私立学校部分)的青少年的人数,他们将汉语作为第三或第四个学科,或GCSE科目;它还反映了在英国出生的华人中,本人希望(或者是父母希望他们)获得其母语资格证书并将其视作对未来的务实投资的人的人数。

然而,该数据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语正在日益成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被纳入英国中小学校的主流课程中。全球化是推动力;学生、教师、中小学校长和家长认为有必要让青少年在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常规外语课程以外,拥有其他选择,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汉语世界里,词语是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构建的。例如,“矛 盾”由“矛”(“spear”)和“盾”(“shield”)两个汉字组合而成,构成了“矛盾”(“contradiction”)一词。再如“火 山”,由“火”(“fire”)和“山”(“mountain”)两个汉字组合而成,构成了“火山”(“volcano”)一词。让七到十一年级(key stage 3)的学生感到欣喜的是,汉语动词没有词形变化,汉语名词没有词尾变化。

“2014/15年语言趋势调查”显示,约17%的公立中小学和35%的私立中小学提供某种形式的汉语课程,但在这些学校中,十和十一年级(key stage 4)的课程中提供这些课程的比例分别为5%和21%。然而,重视提供汉语课程的学校发现,汉语教学的成绩至少与其他语言持平,往往还要更好;此外,在男学生中,选择汉语的人数远远多于选择其他语言的。

在伦敦UCL大学教育学院,我们致力于构建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国家基础框架,此举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希望学习汉语的儿童提供学习这门语言的机会。

为此,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为这门学科扫除发展障碍上,方法是通过开发合适的教材、评估机制以及教师培训途径。

教育学院(IOE)提供汉语教育学研究生证书(PGCE)已经快满四年了。毕业生被中小学校一抢而空。教育学院(IOE)与中英双方的战略伙伴密切合作,并制定了清晰而高明的战略,具体涉及三种方法:不断新增汉语教师、建立全国中心课堂框架(可辐射周边其他中小学校的卓越中心)以及利用上述两条途径提供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CPD)项目。

教育学院(IOE)第十二届汉语年会于本月初召开,共有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几周前,我与一名六年级学生(没有汉语为母语背景)用汉语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主题是西方能为促进解决钓鱼岛争端做些什么;尽管表达流利绝非衡量外语学习的唯一标准,但此次讨论必得有助于推动实现如下愿望:今后,在与中国进行双边对话时,除英语外,还应更多地使用汉语。

看到刚刚走入校门的学生积极参与,对着课桌上裁剪下来的汉字图样刻苦钻研、几人一组将它们排列组合成句,或者观看9年级的女学生们利用iPads和她们自己编写的电影脚本制作、剪辑、排演以及自然大方地操练汉语,这些无疑展现了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上周,我走访了一所学校,当时学生正在学习一个汉语习语——“鸡 毛 蒜 皮”(汉语发音:jī máo suàn pí),字面意思是“鸡的羽毛,大蒜皮”,意指“琐事”(“trivia”);校长恰当地指出,汉语教学绝非琐事,学习这门语言具有或多或少改变学习者生活和观念的强大力量。

所以,除非更全面地通观全局,否则,每年关于汉语考试人数的讨论只能是流于表面。